12位编剧新人带着自己的作品,从80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这些年轻人也把眼光投向了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,现实主义色彩浓厚。
登台推介的12个故事海报
2015年,NEXT IDEA(以下简称NI)青年编剧大赛呱呱坠地,2016年第一期NI编剧工作坊和推介会在北京腾讯汇举行,挖掘有潜力的新人编剧,是这个大赛选拔人才的初衷;2019年,NI回到了“梦开始的地方”腾讯汇,12个优秀剧本脱颖而出,编剧新人们也由此获得了与业内大佬直面交流的宝贵机会。在NEXT IDEA剧本推介会上,《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》一并发布,用大数据的方式勾勒出青年编剧的群像
连续四年,由腾讯主办的NI青年编剧大赛均致力于挖掘编剧领域的迭代力量,试图为中国发掘出更多更好的编剧“种子”。在浮躁的影视圈里,矢志不渝地为行业培养和输出新鲜血液,NI青年编剧大赛算得上“清流”。
如今四年倏忽而过,用专业力量保驾护航的NI青年编剧大赛,究竟是否提供了良好的“阳光、水和空气”;而那些曾经闪耀一时的准编剧们,又是否敲开了行业的大门?
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第四届优秀剧本迎爆发期 创作力量的新老交替,是电影圈在2018年的全新风向。这一年,《我不是药神》《后来的我们》《一出好戏》《超时空同居》等作品跻身国产片年度票房TOP10,文牧野、刘若英、黄渤、苏伦等新人导演为人熟知。同样身处影视生产上游中的编剧,也需要新鲜血液来补充——他们把控的“一剧之本”,与影视作品的质量休戚相关。
“NEXT IDEA剧本白名单”入驻仪式合影
为行业发掘出优秀的编剧“种子”,正是NI青年编剧大赛的宗旨。在1月28日举办的NEXT IDEA剧本推介会上,12位编剧新人带着自己的作品,从80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完成了白名单进驻仪式。有趣的是,这些年轻人和擅长呈现医疗问题的文牧野一样,也把眼光投向了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,现实主义色彩浓厚。
如关注代际冲突的《三色堇》,围绕一个屋檐下的三代女人展开;探讨原生家庭对子女成长影响的《城市漫游记》,冷静旁观发生在校园中的凶杀事件;婚姻与家庭的永恒话题,在《曼谷玛丽亚》中呈现出鲜明的女性视角等。
在类型叙事上,青年编剧们也多有尝试。如对标《白日焰火》《暴雪将至》的《塔拉的火车》,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故事情节中,有罪恶与救赎,是典型的犯罪剧情片;层层剥茧,步步紧逼真相的《洪水猛兽》,源自内蒙古呼格冤杀案,是极具特色的本土化文艺犯罪类型。
“今年的剧本质量到了一个临界点,比前三届要好很多。”坚守NI青年编剧大赛四年的评审王红卫表示:“以90后为主体的年轻编剧,比前几代电影人有更新、更完整、更健康的视野和天分,希望就在你们身上。”
作为《咱们结婚吧》《无人区》《疯狂的赛车》等热门电影的编剧,王红卫还寄语年轻人:“做编剧的诀窍,并非进入大公司认识大导演,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直不停地去写。你们虽然年轻,但对电影艺术来说,你们的创作时间非常短暂,要抓住珍贵的年轻爱影视电影-全网视频免费观看www.2ys.tv写下去。”
在推介会现场,NI青年编剧大赛主办方代表、腾讯影业高级副总裁、宣发与腾影发行公司负责人高莉,强调腾讯影业将为业内推选出更多优秀编剧作品:“剧本是所有影视作品的来源和基础,相信NI孵化出的编剧人才,能创造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真正的优秀作品。”
高莉还介绍,腾讯影业成立三年以来,在摸索中不断成长。2018 年先后推出的《熊出没·变形记》《动物世界》《影》《毒液:致命守护者》等电影作品均表现不俗,联合出品的硬科幻大片《流浪地球》也即将登临春节档;另一方面,腾讯影业在青年人才孵化上深耕多年,希望通过扶持年轻影人,助推中国电影事业长久发展。
编剧人才培养平台渐趋完善 剧本项目落地是关键 在王红卫看来,NI青年编剧大赛与其他扶植计划的不同,在于手把手的交流,而非“酒会碰杯”走过场,“每个剧本都有不止一次能跟与业内一线从业者交流的机会,这对所有年轻人来说,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。”
正是从NI青年编剧大赛中获得孵化的助力,毕业于南京大学的青年编剧孟雯婧,在获得上一届大赛的一等奖后,其作品已经进入开发阶段。这一次她再度携作品《三色堇》参赛,并又一次入围白名单。
从剧本落地出发,梳理近四年来NI青年编剧大赛的发展脉络,我们可以清晰发现,从剧本数量、导师阵容、比赛规模、新环节设置等多个方面来看,NI青年编剧大赛走出了一条向上的曲线,态势趋好。
参赛的剧本数量的多寡,直接影响到优质作品的诞生率,从2016年的417部到如今的805部,几近翻番的数据显示大赛的规模在日渐扩大,其影响力也在稳步上升,质量也得到了评审王红卫的认可。
2018 NEXT IDEA青年编剧工作坊导师团
导师阵容的强弱,是编剧赛事的重要衡量标准,折射出它在业内的地位。NI青年编剧大赛的导师阵容一直在“扩容”:2016年,为青年编剧保驾护航的是王红卫、史航、张冀、黄海四位导师,此后多次助力;2017年NI青年编剧大赛邀请黄建新、陈国富、徐克、尔冬升、刘伟强、徐峥等百余位华语影视界导演、编剧、制片人为青年编剧送上寄语,为年轻影人加油打气;到了2018年,邀请管虎、戴锦华、王红卫、康洪雷、沈严、温豪杰等16位行业大咖组成强大导师团,为新人“把脉”。
从全新的赛制来看,2018年设置的一剧之本、三大赛区、100个年度推介换观察阵容席位等,细化了NI大赛的流程,也给年轻创作者带来更多的机会。尤其是备受关注的推介会,每年开发给100家公司和伙伴共同倾听年度遴选成果,实现项目更好的孵化。
回溯NI青年编剧大赛的四年变化,其内在逻辑均来自于更好地推动剧本项目化。经过四年发展,该赛事已经日臻完善,称得上是华语影视圈内屈指可数的编剧人才培养与输出平台。
联合发布生存调查报告 描摹青年编剧群像 正在震荡调整中的行业大气候,让编剧既有机会可寻,也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。随着2018年大IP、流量明星的持续“失灵”,剧作的价值进一步凸显,编剧在影视创作中的话语权与价值,有望得到回归。另一方面,围绕署名权、剧本篡改、稿酬等乱象,也让编剧维权频发——编剧的生存现状,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。
在推介会的现场,腾讯影业还联手画外howide、凡影Fanink发布了《2018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》,有153位1980年后出生、有至少1部作品署名且还在创作的青年编剧参与调查。他们实则已不是新人,而是这个产业最鲜活的创作力量,有《老炮儿》董润年、《我的前半生》秦雯、《无名之辈》雷志龙、《我不是药神》钟伟、《绣春刀》陈舒、《找到你》秦海燕,等等。
凡影合伙人王义之分享了他的有趣发现:四所高校占比最大,北京电影学院、中央戏剧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并不意外,香港浸会大学竟然成了第四大输送编剧人才的高校;李安是青年编剧最想合作的导演,年轻编剧希望能与他一起,建立大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“合约”;编剧并不局限专业,有达到52%的青年编剧是非编剧相关专业出身;与青年导演爱看书相比,青年编剧更喜欢打游戏,这是两大群体的最大区别;等等。
报告指出了青年编剧拥有更好的“出头”机会,66%的受访者在入行第1-2年就拥有了第一部署名的上映作品。也指出了行业所存在的困境,如制片方不够专业、对需求表述不清等问题,折射出编剧对缺乏话语权的担忧;还有国内编剧服务体系不够完善,近四成受访者表示接触到项目是靠人脉,而不像好莱坞经纪公司能为编剧提供项目支撑。
不容忽视的是,“决策方太多,意见无法达成统一,项目推进困难”所导致的持续性焦虑状态,或消磨青年编剧的创造力,但王义之指出,青年编剧们依然对行业充满希望,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和不满,超过七成受访者还是对中国影视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表示乐观,也有60%的青年编剧坚定表示,‘编剧是要坚持一生的职业’。”
从孵化有潜力的剧本,到描摹青年编剧群像,腾讯影业的NI青年编剧大赛历经四年深耕,矢志于为编剧新人提供“阳光、水、空气”。我们有理由期待,这些编剧领域的“种子”在获得与业内一线大咖学习沟通的机会,并经过长时间的孵化之后,终究能独当一面。